德黑蘭的囚徒

2008010722:45

去年的十二月初
在建宏看到這本書的海報
忍不住買了回家配飯



不過顯然是錯誤的決定

畢竟是本太沈重的書

「聽起來最荒謬的情節,往往不是發生在小說家的筆下,而是真實的人生裡」~胡晴舫

德黑蘭的囚徒寫的就是作者自己的故事

我把她跟「追風箏的孩子」擺在一起(放在一起的還有一本「阿拉不是一定要」)

每每經過書櫃看到這些書時就提醒著自己珍視現有的幸福

兩本書都訴說著宗教、政治、族群之間的糾葛與對立
追風箏的孩子源於阿富汗,德黑蘭的囚徒則被關在伊朗
風箏的主人最初害怕大眾的眼光,選擇背棄他的僕人兼好友
德黑蘭的囚徒卻因堅守自己的信念,差點被處死.....

本書的故事說的是....

信仰俄羅斯東正教的16歲女孩,在教室裡要求教師停止宣導伊斯蘭教義
認真上數學課.....,沒想到竟演變成大規模的罷課抗議活動。

然後,他和同學們一一被逮捕,關進伊朗的有名死牢艾文監獄。
凌虐、毒打、好友間被迫相互背叛、最後視獄卒的喜好判處死刑,差別只是死法而已

作者在被槍決的前一刻
一個愛上她的高階守衛~阿里,動員家族關係而拯救了作者:瑪利娜

代價就是放棄東正教,改信伊斯蘭,並且嫁給阿里

她一度成為秘密新娘,在監獄裡獨立關在一間牢房,夜晚與阿里過夫妻生活

多麼匪夷所思!

但阿里對瑪利娜極其呵護,將被判終身監禁的她帶回家,甚至打算共築兩人愛巢

在兩年的生活中

瑪利娜漸漸融入阿里的家

他眼中看見阿里的爸爸、媽媽、妹妹都是那麼的友善,甚至比自己的家人還熱情

雖然讀完這本書的某些人認為瑪利娜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就像被綁架的肉票迷戀上綁架者般的精神疾病

阿里對瑪利娜的好,與他過去堅持迫害異言者的壞

闡述了人性的光明與黑暗面

阿里最後受瑪利娜影響

決定離開監獄

瑪利娜也可被釋放

但如同想脫離黑道的人

想回頭、金盆洗手的結果

就是被同僚所暗殺


「爸爸,請您一定把她送回她家。」

這是阿里最後說的一句話

也是整本書讓我最動容的地方

愛情它包容了種族、宗教、政治、國籍.......

在灰暗的政治紛亂下

唯有愛能讓生命延續


想看的同學可以來跟我借~

下面是本書的其他書評~


【好評推薦】引自http://www.cite.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13178
◎「這個真實故事,就像令人緊張屏息的《一千零一夜》,展現了作者率真的勇氣、大無畏的智慧,以及在那個視女人為私產的世界裡,為力保己身清譽和家人而做的奮鬥。透過如小說家之妙筆,清晰刻畫出赤裸裸的真實世界。」~賈桂琳.米察(Jacquelyn Michard),著有《失蹤時刻》(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及《星星之籠》(Cage of Stars)

◎「道出一位伊朗年輕女性在伊斯蘭革命之初,親身經歷的駭人故事。她真誠地說出自己那段驚心動魄、血淚交織的經歷,其中還揉合了寬恕、希望和永恆真愛的動人情節,並藉此讓那些受伊朗革命所逼脅而噤聲的事實真相得以大白。」~《出版人週刊》

◎「一本親眼目睹的見證史,一冊值得與達瓦.亞得倫(Davar Ardalan)所著《我的名字是伊朗》(My Name is Iran)並列的書。」~《科克斯書評》

◎「透過作者平實動人卻洋溢文采的筆鋒,我們才發現原來多數人習以為常的安定生活和可預測的日子節奏,竟是那麼不尋常和珍貴。」~《普羅維登斯日報》

◎「這不只是個血淋淋的政治歷史教訓,還是本充滿信念和愛的回憶錄,更是對暴力的有力控訴,讓世人知道任何暴力都不能被沉默以對。」~《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作者所述說的這個故事,我們都不願相信真有其事,但令人難過的是,類似的情節千真萬確在現今世界許多飽受戰火摧殘的角落上演。」~《圖書館員之選》網站

◎「作者那幾乎不可能的倖存經歷,竟是悲痛的事實。她的倖存,和這本書一樣,都是勇敢和憐憫的具體象徵。她的文字洗練、真摯動人,精準地傳達出她飽受驚恐的矛盾掙扎,以及當時企圖摧毀她的可怕政權。」~《加拿大環球郵報》

◎「她奔向自由的歷程令人震懾。她的故事複雜地融合了光明和黑暗,交織著愛與暴力,呈現出人性的矛盾,徹底顛覆善惡分明的既有印象。」~加拿大書評雜誌《鵝毛筆與散頁》

◎「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書裡有斑斑血淚的見證,就像折光稜鏡,透過這本書,過去恐怖的經歷,得以從日後更沉澱的觀點來看待。這部作品,讓作者從中自我療癒,也讓讀者深受啟發,是一本不可錯過的感人作品。」~加拿大《倫敦自由報》

◎「除了在德黑蘭的中學的校刊發表文章外,作者未曾有過專業寫作經驗,但初試啼聲,就以優美流暢、洗練達意的文字寫出這本引人入勝的作品,訴說出那段駭人聽聞的親身故事。無疑地,這是一本自我療癒的書籍,此外,她還以生花妙筆,替讀者生動刻劃出書中複雜角色──冷漠的雙親,還有阿里那深具人性光輝的溫暖家庭,看過這本書,這些角色將常駐讀者心中,難以忘懷。身為作家,有此回報,夫復何求呢?」~《讀書報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