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脆、國土!

2010031508:32

「哪一個季節的雨最可怕?」

我女兒四歲了,問個不停的問題開始涉足了整個大自然

她跟我一起看地震、一起觀察雲、一起在雨中散步......

最近對雷啊!雨啊!很有興趣~

有一天,大雨滂沱中,她說:「媽媽,下雨打雷的時候,你不要躲在樹下喔!」(這是去年某天我跟她說的....)

然後她問:「春、夏、秋、冬哪個季節的雨最可怕?」

你會回答什麼呢?

傳統上我們會覺得颱風季節的雨最猛吧?

但是~可怕?!

什麼叫做可怕?

如果會造成災害的雨不需要太急太大呢?

我們有點不太翠綠的島好像很虛耶

現在不用大雨,地震、聖嬰、甚至春雨都會造成國土的消失啊~

身為台灣人,你知道這些數據嗎?
.八八水災災區泥沙量淤積,相當於650座台北101大樓
.莫拉克帶來暴雨走山,崩塌地面積將近2個台北市大
.高屏溪河道被灌入土石推高,劇烈抬升10-30公尺,相當3-10層樓高
.因地形及地理因素影響,台灣雨量增幅是世界平均值的5倍
.地質鬆軟使台灣河川淤積量世界第1,河水濁度是黃河3倍


去年的莫拉克颱風奪去中南部將近七百條人命,上萬家庭流離失所,但災難,並未從此畫上句點。

今年,高雄(甲仙)百年大地震撼動復原中的南台灣。規模六.四的淺層地震,讓在莫拉克颱風中倖存的人們,再度受到驚嚇:房屋出現裂痕、天花板坍了,隨之崩落的還有台灣人對在家園「安居樂業」的信心。

天下雜誌三月號這期提到了「脆弱國土的五大真相」,摘錄轉貼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喔!

        從一九九六年的賀伯颱風重創、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至今,台灣,從中部、東部、北部到南部似乎全都陷入地震、颱風、水災、旱災循環衝擊的宿命中。

南台灣更在短短八個月內,接連出現破紀錄雨量、破紀錄地震。

不斷破紀錄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高屏溪已經消失了(我想看影片

從去年十二月底,《天下》團隊數度進入高屏溪、荖濃溪和旗山溪(舊名楠梓仙溪),發現國土的地形、地貌,改變令人難以想像。

「高屏溪已經消失了。現在的高屏溪還沒有形成,整個河道都被土石掩埋掉。水,失去了它原來寬廣的道路,就像重回母親子宮的胎兒,」用一輩子關心守候高屏溪,詩人醫師曾貴海站在灰白砂礫堆上,滿心憂傷。以往切割出秀麗南橫公路的高屏溪,已經不見了。

無邊無際的砂石灘上,成排怪手組成的疏濬大隊,看來像一隻隻螞蟻,費力地試著要重新拼貼這片破碎的大地。

「這樣的疏濬,有意義嗎?」一位觀察者忍不住說。一旦雨季再來,大量土石再度沖刷的結果,將近一千兩百億元的重建經費勢必全泡湯。

因為,莫拉克颱風後,從嘉義、高雄、屏東到台東,「災區」的泥沙產生量超過十二億立方公尺,相當於六五○座台北一○一大樓,應聲倒塌。

造成崩塌地面積有五萬一千二百多公頃,攤開來有兩個台北市那麼大。比起九二一地震,去年暴雨造成的走山,坍塌面積更擴大了四.五倍。

災後,搭直昇機飛進高屏溪領空,從事空中攝影將近二十年的齊柏林,突然手腳一軟,「第一次如此震撼。」

「國土變色比災難電影還恐怖。以前,看電影《明天過後》或《二○一二馬雅預言》,都覺得是虛擬或特效,現在卻是歷歷在眼前,」災後四度進入高屏溪拍攝,齊柏林回憶說。

高屏溪沿岸走山沖刷產生的土石,超過二億六千萬立方公尺,相當於兩個南化水庫蓄水總容量。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資料顯示,灌入的土石堆置讓河道劇烈抬升十到三十公尺,等同三至十層樓高度。

六龜鄉的新寶來溫泉飯店,原來四層樓,今天斜躺在河道上的空屋只剩兩層。

跨越荖濃溪的寶來大橋,砂石幾乎和橋面等高,當地人戲稱,「過去從寶來橋跳下去會死人,現在即使不小心掉下去,頂多是扭傷腳。」

「這不是我認識的山,也不是我熟識的河,」詩人醫師曾貴海,若有所失。

但是,我們認識我們身邊的山、家門前的那條河嗎?

若是氣候變遷將帶來一場場無可避免的暴雨,我們家門前那條河、那面山,承受得住新的現實嗎?
 

從高屏溪流域的研究發現,台灣的山川地質有五大特色。

事實1 地質年輕,多斷層

「位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聚合處的台灣,因為地質年輕,板塊碰撞擠壓,岩層破碎、斷層到處分布,」九二一地震後,足跡遍及中部山川溪流的陳宏宇說。

台灣島成形僅六百到一千萬年間,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監測斷層,活動斷層為三十三條。集中在苗栗以南到嘉義間,南部則有旗山和潮州斷層。

上週,引發甲仙大地震的就是鄰近潮州斷層的「盲斷層」。但是,至今連學界都無法掌握,台灣還有多少這種「未曾發現、記錄的盲斷層」。可見,我們對家園土地的認識,還有功課要做。
 

事實2 砂岩、頁岩易鬆動

尤其是高屏溪中上游,在地質構造上全都是砂岩、泥岩和頁岩組合。「不但容易鬆動滑脫,又是順向坡構造,斷層特別多,且有破碎帶通過,地層會順著整片山滑下來,」陳宏宇說明,從甲仙小林、那瑪夏到六龜寶來,從旗山溪到荖濃溪沿岸全部被土石流淹沒。

山林變色,揭露一個台灣過去未面對的真相——國土敏感和脆弱。
 

 

事實3 岩性軟、節理多、破碎多

原民語的「布唐布納斯溪」,翻成漢語正是「濁水溪」,意指終年水色渾濁的溪流。

從地質看來,災變有著歷史的必然。「荖濃溪從九二一地震後就進入不穩定的時期,」謝孟龍分析,尤其是布唐布納斯溪坍塌面積最大最廣,和附近溪流比,岩性相對軟,節理多,破碎多。

從走山後裸露的山壁,可以清楚看出泥流和土石流的顏色不同,一層一層碎砂石堆積起來,顯示以前就是河床地。從過去歷史看來,河川水位造成沉積地形,甚至遠比現在的河床高。一路溯溪到更上游的桃源梅山仍可看到類似景象。

事實4 地形演變劇烈,歷史一再重演

「我們找到木頭化石來推測沉積年代。荖濃溪以前曾有很大規模土石流,堆得亂七八糟,且比這次(八八水災)更大,」謝孟龍認為。

荖濃溪因為地形演繹劇烈快速,以致地質不穩,前科累累,而這次災變只是歷史重演。

荖濃溪的例子絕非絕無僅有。

台灣這塊土地,其實一直處於動盪之中。清朝桐城派學者姚瑩,一八一九年到一八三○年間在台灣任官,他曾在文章中記載著「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七月,台灣大雨,鹿耳門內,海沙驟長,變成陸地」。

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前局長張義興,比對古籍地圖發現,當時位於鹿耳門和西港仔間的台江內海,一夕之間被填平了。

事實5 河川淤積量世界第一

在十八世紀中葉的乾隆年間仍位於沿(內)海的新市鄉,至道光三年後竟成為內陸鄉鎮。

當時的災害有多大?傷亡多少?沒有人知道,但從滄海變桑田,規模可能比八八水災更大。

地質軟弱,造成河川淤積、濁度高,也是台灣特色之一。一輩子鑽研水利的前水利署署長、經建會顧問黃金山說,「台灣河川淤沙量是世界第一,九二一地震後恐怕是宇宙第一。」

他舉例比喻,黃河泥沙淤積全世界有名,但單位含沙量也只有台灣河川不到三成。

黃河泥沙流量最高的黃土高原,從龍門上游河段,每年從坡面侵蝕刷下來厚度約七厘米(山坡表皮被刮下來泥沙量),相對台灣北部約二到五厘米;中部濁水溪一年為十五厘米;南部高達三十厘米,看出台灣中、南部的山體本來就很鬆軟。

 

 

相關文章

高屏溪互動地圖(推薦)

暴雨將至,台灣處處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