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耕後遺症

2007032600:03

休耕任荒蕪 縱容蟲蟲大軍侵良田
2006.12.25  中國時報
轉貼自宜蘭高中地理學習平台
何榮幸、高有智/調查採訪


編者按近年來雲嘉南農田大量爆發,每年十月後最為嚴重、造成農民損失慘痛的「蟲蟲危機」,原來不是天災,而是人禍!農業試驗所研究團隊強調,政府若不盡速矯正休耕政策執行偏差,明年將再度引爆大規模蟲災。本報記者深入調查採訪後發現,政府鼓勵休耕農田種植田菁等綠肥作物,卻未做好配套工作,對未依規定進行蟲害防治的農民照樣發錢,等於是以休耕補助金「變相養蟲」;此舉導致周遭農民必須自力救濟防蟲,已形成大量增加農業成本、嚴重傷害環境生態的「瘋狂殺蟲」,並且破壞農民之間的信賴情感。這種一邊變相養蟲、一邊瘋狂殺蟲的荒謬怪象,已在全國休耕農田及其鄰地全面上演。田菁田裡大量繁殖、拚命啃食鄰田旱作與花卉的斜紋夜盜蟲,已成為雲嘉南農民的最大夢魘。

十一月的南台灣,雖然偶有陰雨,陽光仍然好得出奇,農田裡也依然散發著土地的芳香。不同的是,過去「看天吃飯」的淳樸農民,現在卻變成「看蟲吃飯」。天災只能逆來順受,人禍卻不可原諒,老天爺是否繼續眷顧這片土地,端視土地上的人民能否真正記取教訓!


近年來,雲嘉南農田已全面籠罩在「蟲蟲危機」烏雲裡。每當時序進入十月高峰期,無數「斜紋夜盜」蟲從休耕田裡爬了出來,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吃掉田菁,密密麻麻橫越馬路來到鄰田,將花生、大豆等旱作及各類花卉都吃乾抹淨。

我們在蟲蟲危機的後段時期來到南台灣田間,目睹一片片蟲害摧殘肆虐下的荒蕪景像,見証農民一季辛苦盡付流水的欲哭無淚,以及悲劇一再重演的沈痛與淒涼。

「這些蟲白天躲在田菁田的泥土裡,晚上跑出來大吃特吃,天快亮的時候數量最多,像軍隊一樣爬過馬路,親眼看到真的會嚇死人。」

「以前花生可以長這麼高(手勢比到膝蓋),現在被蟲吃得只能長這麼高(手勢快要降到小腿),都是這些蟲蟲害的。」從雲林東勢到台南學甲,一群又一群的老農,用非常豐富的肢體語言,向我們述說蟲蟲危機的可怕與可惡。

領休耕補助金 形同變相養蟲

「問題出在休耕田沒做蟲害防治,結果周遭農田全都倒楣。更慘的是,這些蟲蟲還會大量繁殖與隨風遷移,一塊休耕田不知道害死多少耕作良田」。東勢產銷班班長張夏明氣不過,今年特別向農委會副主委林國華陳情,林國華到達現場,看到的已是蟲蟲「清理戰場」後的殘敗畫面。

代耕面積達六、七甲地的張夏明,對於蟲蟲危機有切身之痛。「過去最多只要灑四、五遍農藥,現在至少要灑八、九遍才能防蟲,光是農藥錢就至少多出兩倍成本,對於環境生態的傷害就更無法估計了」、「這等於是政府花錢補助百分之二十休耕田,卻變相懲罰其他百分之八十耕作農田,有錢地主坐領休耕補助金,反而造成農村更大貧富差距」。

張夏明的感嘆,已是嘉南平原上廣大農民共同心聲。我們所到各處農田,幾乎都和張夏明有同樣的悲情。唯一的差別是,張夏明知道如何說出他的痛苦,更多老農卻只懂得打落牙齒和血吞。

農民看天吃飯 變成看蟲吃飯

原來,休耕田地滋生的「蟲蟲危機」,從來就不是天災,而是不折不扣的人禍。這場人禍的兩大元兇是「休耕政策執行失當」、「休耕農民未盡責任」,前者更是縱容後者的罪魁禍首。

政府因應加入WTO而推動休耕政策後,每年到了七、八月,全國休耕田地裡開始種起農委會鼓勵的田菁、太陽麻、大豆等綠肥作物,其中種子便宜的田菁最受青睞。從官方的角度來看,最理想的狀況是:農民根據補助辦法,至少做到一次病蟲害防治,才能領取每公頃四萬五千元休耕補助金。

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最壞狀況:許多農民根本不知道(因為官方宣導不力)、知道後也不執行防治(因為增加額外成本),官方卻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照樣發給休耕補助,難怪田菁田會變成蟲蟲危機大本營。還好斜紋夜盜蟲比較不吃水稻,否則農民災情將更為慘重。

面對年年上演、雲嘉南地區受害尤深(休耕農田佔全國近半)的蟲蟲危機,官方雖然嚴重失職,農民並非束手無策。長期與老天爺臉色搏鬥的生命智慧,早就讓農民學會如何自力救濟,發展出極具草根特色的「搶救蟲蟲危機大作戰」。

官方嚴重失職 農民自力救濟

農民為求自保,最常見方式是加倍噴灑農藥,並要求田菁田立即翻耕除蟲;其次則是在田間用農藥畫線,或是引水讓蟲蟲無法跨越「鴻溝」。

除此之外,農業試驗所推出的「性費洛蒙」,也常用來「引蟲入甕」。但別以為農民就只會這兩三招,如果不是現場直擊,很難想像還有諸多創意妙招。

站在雲林大埤鄉田間,種植大蒜、已經七十歲的唐英男,向我們展示他的獨門絕招:「天羅地網」。此招特色,是用一條長二十五米、延著田埂的紗網,把旁邊綠肥大豆田的邊緣包圍起來,讓想要越界的斜紋夜盜、蕃茄夜蛾等一干蟲等全都「身陷羅網」。

大埤農會推廣股股長泓建發笑著說,幸虧唐英男與隔壁休耕的謝進忠是多年好友,謝進忠對於自己變成「加害者」深感歉意,才可能形成「你照領補助,我用網圍堵」的特殊默契。

謝進忠則不好意思地指出,「農委會只說要種綠肥,根本沒說要做防治」,等到他田裡的蟲蟲開始跑到好友的大蒜田,當然就只能讓唐英男發揮創意、全力防蟲了。

有人用紗網也有人用塑膠布,因塑膠布表面光滑,可以讓蟲蟲「知難而退」。但泓建發強調,「除非及早防治,否則等到蟲蟲密集繁殖後,別說紗網擋不住,就算噴再多次農藥也是沒救」。

在西螺從事有機蔬菜的廖俊凱,使用招數更是前所未聞。他乾脆把輪到休耕的農田大量引水,不種綠肥作物但卻一石兩鳥:一方面涵養地下水防止地層下陷,一方面減少蟲害以免殃及鄰田。 廖俊凱的「另類休耕」雖有助環境生態,但他須付出的代價,休耕補助金很可能一毛都拿不到。農民自力救濟或採取另類休耕,說穿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自己方式尋找出路。

其實,農民互助防蟲並非常態。愈來愈多故事顯示,即使是多年好友,也會為了蟲蟲危機而反目成仇,甚至上演你來我往的「復仇記」。

嘉義溪口鄉種花生的陳樹發,就是「復仇記」最新見證。陳樹發去年遭到隔壁好友的田菁田殃及,「花生全數提早落地死亡後,我氣得揹了一大袋蟲蟲到鄉公所前抗議」,對好友不肯進行翻耕防治耿耿於懷。

結果,今年輪到陳樹發的田休耕,他決定有樣學樣,不做任何防治、坐領休耕補助,讓老友也嘗嘗蟲蟲危機滋味。誰知老友進一步向鄉公所檢舉,鄉公所出面要他提早翻耕,兩人長年情誼破壞殆盡,反而成了彼此報復的仇家。

防蟲害大不易 好友反目成仇

農民之間素樸深厚的情感,就這樣被蟲蟲危機逐漸撕裂。來到台南縣真理大學鄰近農田,麻豆果樹產銷班的陳哲雄,也為此而兄弟家庭失和。

更嚴重的例子是,麻豆農戶陳正珍因為鄰田休耕身受其害,百般反映無效後,索性自己出錢翻耕,沒想到與休耕農民爆發肢體衝突,最後只好找警員解決糾紛,也成為轟動當地鄰里的故事。

休耕政策原本立意良善,卻因各級政府執行偏差,走樣變調衍生出大規模「蟲蟲危機」,進而讓農村文化變質,甚至製造農民對立。這樣的人禍,其實比天災更加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