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轉貼]喬治亞:一朵褪色的玫瑰?

2007113021:28

喬治亞(Georgia),上接俄國,下鄰土耳其與亞美尼亞,西與黑海交接,東和亞塞拜然相鄰,優良的地理位置讓這小國在中亞的地緣政治上至今都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因此,1991年自前蘇聯獨立後,其政治發展就沒有辦法不受到西方與俄國勢力的影響。

 

其實,這是一場西方與俄國在南高加索地區的權力爭奪與能源安全的戰爭。俄國總統普亭在不久之前就放話美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不要企圖在鄰國地區佈置軍備,俄國一定會有所反制行動」。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自2004年現任總統薩卡希維利(Mikhail SaaKashvili)執政以來,雙邊關係就急速惡化。

 

矢言建立自由、民主、推行市場經濟、及改革政府弊端的口號下,年僅36歲且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高學歷的薩卡希維利帶領人民手持玫瑰花在2003年和平地佔領國會,最終逼得曾經提拔他的前總統謝瓦納茲(Eduard Shevardnadze)同意辭職下台,創造歷史上的「玫瑰革命」。

 

但也由於他的親美政策,該國軍隊不僅持續接受美軍事援助與訓練也企圖加入NATO成為一份子,讓俄國深覺芒刺在背。去年一月俄國開始切斷對喬治亞的天然氣供應並在3月禁止喬治亞酒類與其他物資的進口至今。對此,薩卡希維利總統強力反擊克里姆林宮「這是一種經濟戰爭,因為喬治亞想要接近西方」。2005年冬天,因為天然氣運輸管線意外爆炸,就一度使得多數喬治亞人挨凍。

 

不僅如此,克里姆林宮也軍事支持喬治亞北方境內兩個追求獨立的自治國,亞布哈茲(Abkhazia)及南奧賽梯(South Ossetia),以牽制喬治亞。另一方面,俄國此舉也是希望能夠牽制歐洲與美國在科索沃(Kosovo)尋求獨立問題上的態度,希望遏止西方勢力在東歐地區的擴張。俄國國會副議長在英國BBC的訪問中就說,「若是科索沃獲得獨立,俄國應該立即承認亞布哈茲和南奧賽梯,並建立外交關係」。

 

俄國種種的反制作為,使得標舉改革旗幟的薩卡希維利總統的施政極具困難並讓經濟情況一直無法有效的獲得改善。雖然喬治亞目前是由東邊鄰國亞塞拜然供應天然氣,企圖減低對俄國的依賴,但最近也因亞塞拜然想要提高天然氣價格而鬧得不愉快。這種種衝擊已使得薩卡希維利總統面臨執政上的危機。

 

11月初,反對黨人士領導的街頭抗議使得薩卡希維利一度宣布戒嚴,立即引起國際媒體與西方的大力關切。雖在壓力下於一週後解除,但他最終也承諾在2008年一月提前舉行總統大選。歷史何其吊詭,標舉改革旗幟上台的薩卡希維利總統卻落得如此的下場。中亞政治研究學者布若‧科魏茲(Bernard Gwertzman)在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Affairs)的訪問文章中就評論說,「這是因為人民對薩卡希維利總統無法兌現當初承諾的憤怒與不滿。雖然有許多外資與資源的投入,但這些好處並沒有讓廣大的基層人民享受到。人民也已厭倦總統將其執政缺點都推給俄國的藉口」。

 

對美及歐洲諸國而言,南高加索地區不僅也牽扯南方伊朗、土耳其、與伊拉克,例如反恐行動,更是與多個國際組織在該地區共同合作探勘能源的計畫息息相關。例如,黑海經濟合作組織(Black Sea Economic Cooperation)、裏海海洋工作小組(Caspian Sea Force)及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摩爾多爾合作組織(G.U.A.M.)。因此,裏海及黑海地區的穩定與控制,對西方的能源運輸安全是極具重要的。

 

再者,雖然目前裏海地區天然氣及原油的存藏量佔世界總存藏量的比例是很低的,但為了降低歐盟諸國對俄國能源的依賴度,裏海盆地能源的開發仍是深具意義。據估計,若無其他能源進口替代地區,歐盟對俄國的依賴在2030年將會升至40%。美國也是積極的尋找其他替代地區,希望能夠降低對波斯灣原油及天然氣的依賴。所以西方石油公司莫不在此區域積極進行投資與探勘的計畫。

 

根據報導,目前該地區就有幾條能源運輸線正在興建中及規劃中,包括阿塔蘇─阿拉山口(The Atasu-Alashankou oil pipeline)、巴庫─提比裏西─賽和(The Baku-Tbilisi-Ceyhan),以及巴庫─提比裏西─依斯陸(The Baku-Tbilisi-Erzurum)。

 

所以,南高加索地區與裏海盆地是歐洲通往中亞地區的必經通道,也是應付伊朗及中東國家的有利據點,更是反恐戰爭的重要戰略位置之一,這也是美國為何在此進行軍事活動的原因。此區域,軍事與能源安全因素互相結合及影響的政治特色,未來幾年仍會繼續,喬治亞是逃脫不了這種宿命的。

 

這朵玫瑰未來是否會快速凋謝?無人能準確預測,一切皆須等到明年的大選過後才能知曉。但從目前反對派人士的對俄政策也是採取敵對態度,甚至比薩卡希維利總統還激烈,從朝野都採取親美路線來看,喬治亞似乎已預告她仍無法走出一條在外交上平衡自主之路,以緩和國內政經發展的衝擊。

【2007-11-30 聯合新聞網】